点击此处查看最新的cos图集

【编者按】4月17日,县文联组织作协、书协、美协、摄协、民协等文艺家协会50多名会员,并邀请泾川、灵台、华亭等县市20多名文艺家,走进崇信县柏树苹果特色小镇,参加由崇信县柏树镇举办的“苹生之缘·果乡有约”木家坡美丽乡村半程马拉松活动文艺采风,艺术家们以笔墨镜头,全方位抒写描绘了柏树镇美丽乡村建设、苹果特色小镇打造、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等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现将采风作品逐期编发、与大家分享!

本期作品:

活动推介词——刘志宏

春日油画——李仲林

摄影作品——秦凌平

木家坡闲话——伊华

柏树有约——伊华

摄影作品——吴勇

柏树镇的路——于忠明

“苹生之缘·果乡有约”

木家坡美丽乡村半程马拉松活动

开幕式上的推介词

刘志宏

欢迎大家莅临和聚焦花香四溢、美丽如画的苹果小镇甘肃省崇信县柏树镇。柏树镇因有千年古柏而得名,因盛产全国最好吃的苹果“崇信苹果”而知名,今天又将因举办木家坡美丽乡村半程马拉松,与“一带一路”陕西2021西安马拉松赛同时奔跑、一决雌雄而出名。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柏树镇委员会、柏树镇人民政府和1.4万名柏树干部群众,向多年来关心、支持柏树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以及为柏树发展贡献智慧、不懈努力的历任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柏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公刘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是东汉初年军事家、思想家梁统的故里;以白羊洼为代表的百年弦子腔,走出国门、传播海外;一代名士秦敬修,医德贯陇,悬壶济世,兴儒助教,弘扬孝道,影响深远;秦家庙小学探索出的魅力教室、活力课堂、个性课间、轻松课外的小班化教学模式在全国推广,受到中宣部、教育部表彰。

柏树区位良好,苹果产业突出。这里地处北纬35度,海拔1300多米,是全国苹果的最佳适生区。柏树产区的优质苹果果型大、硬度好,果面光洁、酸甜适中、营养丰富,荣获“中华名果”“苹果皇后”之美誉。近年来,先后引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海升集团、全国500强企业甘肃建设投资集团以及龙泉源、嘉丰等企业入驻柏树,地企携手共建矮化密植苹果园7050亩,全镇苹果面积达到1.4万亩,年产苹果1.1万吨,苹果已成为柏树的名片和富民强镇的主导产业。

柏树开放包容,营商环境趋优。这里地处崇信、泾川、崆峒三县交界,距西王母宫16公里,距崆峒山71公里,多种文化和思想交汇互鉴,形成了柏树人思想开放、眼界开阔、勇于创新、敢于尝试的性格特征,这些优秀的文化基因正在为我们招商、兴商插上翅膀。我们将大力实施“环境优镇”战略,出台亲商、助商、安商、富商的新举措,努力把柏树打造成投资洼地、创业宝地、宜居福地、旅游新地。

今天我们在木家坡举办“苹生之缘·果乡有约”美丽乡村半程马拉松活动,主要目的是弘扬马拉松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激励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勇于变革、超越自我,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直面“农村空心化”的困境和发展矛盾,吸附城市能量和要素建设乡村,在乡村振兴的马拉松赛跑中接力前行,加压奋进,率先冲刺。

这次“木马”系列活动,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县委宣传部、县文旅局的共同策划下,共设置了半程马拉松、10公里、5公里迷你马拉松三项竞赛,有县内外健身爱好者350多人报名参赛。配套组织了悦“赏”木家坡、擘“画”木家坡、诗“耘”木家坡、装“秀”木家坡、品“味”木家坡及演艺活动,高悬引“雄”榜,打开“买忆不买身”故事盒,铺开“摹画木家坡”画卷,让驻足者在体验中发现木家坡之大美,让建设者在参与中思考木家坡之未来,让关注者在了解中寻找发展之良机。

各位来宾、朋友们,今天的木家坡是一个马拉松的赛场,明天也许是一个文化和创意集合的平台,还可能会是一个招商、活商的摊档,我们将努力打响“木马”品牌。苹生之缘·果乡有约,这里有城里人向往的生活方式,诚邀您随我们一同走进柏树木家坡春天的故事,旅游观光、入住体验、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各位来宾、朋友们,历史上的木家坡旧名“暖泉”。在此,预祝汗流浃背的“木马”运动员取得好成绩!因为一份汗水、一份收获。希望“木马”系列活动的暖流,奔涌向前、汇入心田,因为这方热土充满希望,潜力无限!

最后,希望大家在木家坡跑的尽兴、吃的舒心、玩的开心、永远高兴!

谢谢大家!

李仲林油画

秦凌平摄影作品

木家坡闲话

文/伊华

在之前,我去过几次木家坡。闲来无事,专看风景的那次,是和于督学一起的。本来打算去采一采风,顺道写一写柏树这方养活我们的热土,做做反哺的样子。结果,杜老师的一篇《崇信有个木家坡》登载到了《甘肃经济日报》上。这不仅仅是一篇好文章的捷足先登,也不仅仅是杜老师是镇上请来专写木家坡的大文人,重要的是怕弄巧成拙搅了局,也怕“文人相轻”。所以,不了了之,只带回一些自己的虚荣。

这次去木家坡的前一天,县文联的王老师打电话邀我去采风。他说我是主席亲点的文人,必须去的,与几条腿无关。我说我是活动的参与者,去是必须的,只是需要早去以后等你们——用上主人的热情和微笑。镇长也是打过电话的,又问我于督学的电话。世界太小,好像只是匆匆一个来回。我,于督学和杜老师,以及我们心仪的木家坡。

这次确实是不错的机缘,大家一起去采风,又一起把采的风在随后的几天里陆陆续续抖落出来,相互欣赏学习,相互鼓励提高,不枉盛情相邀,也不算白来一趟。杜老师的《再访木家坡》还是快了许多,当天晚上就发来让我一睹为快,顺带提示我,他把我写进了文章。我说你采风咋总是这么快,这么多又这么好呢,你到底是蜂王啊,还是工蜂?他说他是大黄蜂。我当时因为忙着构思自己的闲话,忘了告诉他,再大的黄蜂也是分公母的。

“一个文人把脚窝了,‘三条腿’地站着,以东道主的口吻问我,还说半瓶酒的事。原来,木家坡也是他们的。”好多人说他们见过四条腿的蛤蟆,从来没见过三条腿的文人。我说,木家坡确是神奇的地方,所有的草木,以及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这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样说来,木家坡就成大家的了。

大家的木家坡,一下子就来了好多人。来者是客,书记和镇长早早的站在村口,笑脸相迎不道远。一拨接一拨的人,霎时涌进了村巷,广场和阳光洒到的角角落落。与村里初绽的油菜花,刚开的桃李花,春风杨柳,和着阳光的颜色和味道灿烂成一片了。

县长“砰”的一声,打响了马拉松的第一枪。不管你信不信,农村真的成功的举办了一场马拉松赛。你看这一枪,像打开的闸门,参赛队员们像潮水般浩浩荡荡的涌向了终点,迷你的木之本果,五公里的,十公里的,半马的等。奖金是丰厚的,奖牌是自己设计又富含着柏树元素的,赛道是精心挑选的,沿途风景全是迷人的,保障是全力以赴的,包括医疗,公安,交通和所有后勤。不论从哪一方面讲,都是一程不容错过的人生之旅。

各人根据情况不同,选择着适合自己的位置。我是站在村部门口的,面向太阳,靠墙根三条腿立着。那里不大显眼,却可以眼观六路。于督学好文采,热心肠,诗人黑马诗跑得快,人也跑得快,他们一起跑前跑后招呼着来看“木马”的文人和熟人。麻台还是麻台,虽然换了新的工作岗位,离得更近了,但“麻台、麻台”的叫了十几年,感觉叫成他的名字了。在被迎进来的路上,大红的冲锋衣和着木家坡的春风也就开成了一朵花,一朵向阳的花。不管谁一看,都知道这是一位诗人。

大多数认识的人都知道,尚元主席和梁老师(以前我喊他狗蛋老师,现在越来越感觉不妥)喜欢在一起。这次,当然也不例外。他们一起走过来,与我开着有关“脚”的玩笑。与杜老师的三条腿不一样的是,我们说的是关于“四驱”的话题,以及欣赏院子挂着的本土的,县上的和省上书法名家的作品。他们要去不远处的公园里品茶论道,硬要拉上我,说茶道是我能到达的现场。而茶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只能喝,大口大口的喝,只要有茶叶和开水。再见时,已是午后返程的路上,他们兜着满满当当采来的风从我前面走过去。与我坐在一起的镇长问我来人何人,这便是尚元。呀!《四喜》,《磨窑》……镇长一口气说了一串主席的作品,啧啧赞叹。是的,英雄和好汉在一起。旁边的人便是梁老师,也是非凡之人。闫主席走在不远处,他要去赶尚主席的车。他是大诗人,已经出了七本诗集。人走的风风火火,一步一步踩下去像极了他在诗里断开的句子,身后飘起的风也貌似从《诗经》里走来,裹夹着风雅精神。《诗经》离崇信很近,就连“崇信”也是从《诗经》里走来的,走了整整2500年。

村部的院子里,用乒乓球台摆布的大书桌前,书法名家和爱好者在挥毫泼墨,周围站满了人。好多人想讨一幅作品,包括我。这猛然间就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正在割蜂蜜的邻家门上,也是站满了人,不为看蜜,更不为赏蜂,只想着能来那么一口不?只是一小口。结果,好多人还是和我一样,只是口舌生津罢了。劳动成果属于劳动人民,就像蜜蜂是邻家的,采的蜂蜜理所当然也是他们家的一样,无可厚非。咱也是无功不受禄,干脆去看那些写好的作品,看它们挂在院子周围拴好的绳子上招揽春风。

这风是从四面八方的村巷里吹来的。村子南边500亩油菜花田里,汉服社和旗袍队员们在秀柏树,柏树立马就妖娆起来。李仲林老师在画柏树,颜料落到画布上的时候,就像花开在了春天,开在了春天的木家坡。小赵经理在拍写真,顺带拍柏树,更多的是郭总一帮摄影协会的大家们,一顿长枪短炮,噼里啪啦,把柏树装点的花枝招展的。

活动的中心当然是在舞台的中央,18个节目和互动环节,被一个美女加一个帅哥的主持人团队串起来,像一串风铃飘在空中,那些甜美的歌声,那些婀娜的舞姿,那些稳健的步伐,那些天真的笑脸,还有广场边上,几个抖空竹的孩子,空竹发出的和平鸽哨的声响,都飘在了空中。飘在空中,也就飘在了远方。而这远方里,又都离不开那些足下的付出和辛劳。一天没碰见李主任,他一直忙在舞台的下面。前一天的子夜,还和我一起为了台上的主持词,点灯熬油。

文创区的作品繁杂,但都和我一样,是土生土长的崇信娃。关于苹果,红牛,衙煕酒的酒等文创产品数不胜数。我的那些可爱的同事们,跑前跑后的要操心我那条受伤的腿,被我一次次的拒绝,不是不近人情,而是我帮不上忙,也不能给人添乱。这些时日,他们领着学生搞得社团活动成果确是惊到我了。纸叠的“柏树金果”,泥塑的“柏树红牛”,木刻的“中华神龙”,珠子串的“十二生肖“,师生一起写的“千名学生百名教师写柏树赞柏树爱柏树征文集”,洋洋洒洒十万余字。还有,自制的可以折叠的展板,在街道借的自己安装的帐篷和展区的摆布,都是恰到好处。市县领导参观的时候,给予了很高的褒奖和鼓励。最后,我只在群里说了一句话,“感恩遇见了你们,展示了不一样的我们。”但愿这一句,能像刘震云的那一句一样,可以顶上一万句。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村子北面的街上,整整一条街的小吃。酿皮,豆腐脑,韭菜盒子,还有惊艳了所有人的lu(lu字找不到合适的字,故用拼音代替)食。好多人提个膨胀了的塑料袋从面前晃过去,不由得问一句,你提的啥?lu食呀!满满的得意。家乡的荞面饸饹首当其冲的成了主力军,一人十元,管饱。工作人员领票,手里捏着一张票管饱。牛肉面是占魁哥哥拉的,汤是嫂子舀的。王校长帮我买了一碗端来,然后坐在我旁边等碗,理由是这碗押了钱的。我说你还碗的时候告诉他,兄弟只吃饭,不要碗。结果害得哥哥嫂子连押金带面钱一起塞了回来。还塞回来一句话,自家兄弟,吃饭不要钱!

一天的时间,真的不长。却是我受伤以来大摇大摆见人最多的一天。加上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好快,只能说一句,在建设富裕文明幸福美丽新崇信的征程上——我们再相见!

柏树有约

文/伊华

这是最美人间四月天。

这是崇信柏树。以及柏树的木家坡。

这是一场浪漫的约会。在春天,在柏树,一场有关锦绣田园里结满了人类的第四个苹果,一场有关美丽庭院里绽放着中国梦的幸福生活,一场有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马拉松,一场只欠你一个拥抱的约会。

是的,是木马。乍一看,你想到了什么?当时,书记问我的时候,我没有敢说木马病毒。害怕书记怪我浅薄,好多时候,我们确实被自己的复杂给害苦了。等想说木牛流马的时候,被刚进门的主任打断了,没来得及,如鲠在喉。木马,定是吸引到你了,你也肯定和当时的我一样,首先想到的是木马病毒,或是木牛流马的简称。可是,我们都错了。木马,只不过是木家坡半程马拉松赛的简称。这是设计者的独具匠心,他有意让咱们犯错,又给咱们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木家坡?马拉松?这谁又会想的到呢?好吧,还是一起去看看的好。

木家坡是柏树镇一个不大不小的村子,据《崇信县志》记载,早年间,这里叫暖泉,因为沟里有几眼自带热量和光环的泉水。近年来,通过积极推行“党建+”模式,创建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机制,拥有了2000亩矮化密植苹果园,300亩有机桃园云农场,成了全县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全省的“美丽庭院”示范村。木家坡木之本果,这名字读起来有点新加坡的味道。从地形上看,路北也是忽然之间就伸展出去一个半岛模样的塬面,三面环沟,这都成了一个网红的资本。加上村子里忆乡愁的柏油村巷和文化广场,品乡愁的民俗展馆和农耕记忆,生乡愁的白墙黛瓦和最美庭院,以及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可亲可敬的人儿,本土的或是客居的,演绎的那些可圈可点的故事,或缀成一串串大红灯笼高高挂,或缀成一树树苹果花迎风展。又是上“学习强国”,又是上《甘肃日报》,从来都没有闲着。木家坡,新柏树,都不养闲人的。

你千万别问我,那么多人报名参加马拉松,要赢大奖,要展雄风,你怎么闲着?狗蛋老师说过了,我是脑力劳动者,重点是吃在木家坡。当然,我也是吃饱了喜欢热闹的人,擅长鼓掌和哈哈大笑。

这不,还有五大类活动,就足足够我忙活一整天的了。“悦”赏木家坡,邀请远道而来的客人,近水楼台的群众通过走柏树,看柏树,游柏树等方式,共享田园风光的独特魅力和苹果花海的千娇百媚。擘“画”木家坡,邀请书协、美协和摄协及相关爱好者、网络主播齐聚木家坡,通过画柏树,摄柏树,播柏树等方式,展现柏树的风土人情的和田园锦绣。诗“耘”木家坡,邀请县内外文人墨客、春官达人通过写柏树,说柏树,夸柏树等方式展现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效和乡村振兴的蓬勃朝气。装“秀”木家坡。邀请汉服社、旗袍队演出人员通过行柏树,秀柏树,乐柏树等方式,到苹果园、油菜地、桃园现场走秀,展现柏树风光的婀娜多姿,游客还可穿汉服游玩拍照,体验汉服游园、花中起舞的乐趣。品“味”木家坡,在木家坡指定区域内设置特色农创产品、土特产品、文创产品和地方特色小吃,通过尝柏树,品柏树,购柏树等方式,让广大游客在赏花游玩的同时参观特色展品、品味舌尖上的柏树。一样的烟火,不一样的味道。

木马,苹果小镇木家坡的一场马拉松赛事:花的初衷,果的愿景,这注定是春天的故事。

木家坡,芬芳与收获同在,也注定有你的故事。

来吧?!朋友。新柏树,木家坡,在等你。

吴勇摄影作品

柏树镇的路

文/ 于忠明

崇信的乡镇,除过我的老家锦屏镇外,柏树镇是我半生走的最多的地方。所以,我见证了柏树镇四十年道路由羊肠小道到砂石路再到柏油马路的曲折变迁,更是亲眼目睹了这条路两边的农户从贫穷一步步走向富裕的伟大变化。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七八岁时,就开始和家人走柏树去看亲戚。当时,二十多里路,道路弯曲,全部是土路,而且最要命的是还有一段山路要爬行。而每次去柏树,全靠步行。脊背上背的不是西瓜就是各种蔬菜等。当从于家湾的家里出发走到冉李村的山跟前时,小小年纪的我早已经气喘吁吁,望着上塬的那条崎岖陡峭的羊肠小道,愁得要哭。最后,好不容易爬上塬头,我就在心里不断地诅咒,为什么我家姑姑家不在塬头上住啊……就这样,一瘸一拐的,迈着铅块一样沉重的脚步,再走好几里庄稼地中穿行的小路才望得见姑姑家。当走下姑姑家地坑庄基的大门时,我这才如释重负,一下子来了精神,跑步冲下门洞坡坡,一下子栽到在姑姑家的光席子土炕上,好久起不来。

就这样,那些年,每年好几次看望姑姑,在这条路上,我走到了我师范毕业。

毕业后分配工作,我被分配到了柏树镇中学工作。还是这条路,却要比走姑姑家还要多十几里路。好在,这时,我有了第一辆自行车。虽然那时大路已经修通,但道路却还是砂石路,上坡的路虽然平缓多了,但却很长。推着自行车每周上下班,走上这条路,就像遇见了“鬼见愁”。遇上极端天气,更是苦不堪言。不是自行车被泥水塞住轮子推不动,就是遇上大雪滑到摔得人仰马翻。夏天晒得汗流浃背,冬天冻得手指发红……

后来,找了媳妇,居然是柏树村的人。我就在心里说,看来,柏树的路,我是一辈子走定了。

再后来,我攒钱买了摩托车,虽然方便多了,但是,砂石路费轮胎,经常在路上遇上爆胎的事情。每当在半路上出现爆胎后,常常欲哭无泪。我就在心里祈祷,祈祷这条路早日铺油。

当这条道路终于铺油后,我也已经是人到中年了。当我在这条路上骑坏了两辆自行车、三辆摩托车后,我终于买下了一台属于自己的私家车。

如今,我在这条路上,由最初的报废北京吉普、旧面包车到新购买的比亚迪小轿车和现在的城市越野车,新新旧旧换了四辆车了。每年上下班,粗略地估算,在这条路上行程都上万公里了。

这条路,从我六岁开始走姑姑家开始,至今走了整整四十七年的时间了。路上的飞扬的黄土,至今再我的肺里可能还有遗存。路上铺路的砂石,我还依稀记得它们的样子。至今,路上的每一处路况的好坏,我都了如指掌。我敢说,这条路,我闭着眼睛都可以知道我走到了哪里。

四十七年来,这条路两边的变化,我也都可以如数家珍。那些年,什么季节,川道里长什么庄稼,塬上长什么庄稼,我都记忆犹新。后来,这条路的两边,哪个村修了几家新房子;哪个村的地里种植了经济作物,后来种植梨树、苹果树……我都一清二楚。尤其这些年来,公路边上,悄然出现了大片的矮化密植果园,最红的苹果在哪个村,最香甜的味道是哪种苹果,我也一样的了如指掌。每次路过,看着繁忙的农人在伺弄苹果园,看着苹果开花、结果、套袋、抹袋、收获、剪枝、施肥……我在慨叹他们辛苦的同时,也为他们庆幸着收获的喜悦。

可以说,在这条路上,我看到了庄户人家从贫穷到富有的伟大变化。尤其是在全国上下脱贫攻坚战役中,柏树镇的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往返一次,一路上总有新的变化让我耳目一新。在这条路上,而我闻见最多的是黄土的味道,还有庄户人家屋顶升起的袅袅炊烟味,还有各种庄稼的味道,再就是一路花香和果香的味道。这些人间的烟火味,是这样朴实但却这样殷实的温暖着我的心。

不入千户万家门,一路看尽变化路。

最近,这条路上的醒目位置,又多了一个变化——在柏树村和木家坡村的三岔路口上,竖起来了四个大字“苹果小镇”。

我突然想到,“苹果小镇”这四个大字,才是这些年来,这条路上最为精准的路标和方向。而为了这个路标和方向,我却走了四十七年才看到。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柏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上下求索”,终于寻找到了挖掉穷根的路子。

如今又到春风起,满树苹果披白花。这条道路两边,婆娑的行道柳树绿意盎然,春风拂过之处,两旁果花飘香。再一次开车走过,芳香四溢的,岂止是苹果花的香味啊。

应该还有,农人的笑靥,成熟的味道,奋斗的号角……

而柏树镇的这条路,我还得继续走下去,直至我退休。

我相信,路两边的风景,一定会更美好。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cos美图,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在线查看 点击查看详情